热点回顾
1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福建:出台强化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帮扶六条措施
为进一步强化就业帮扶,助力脱贫人口(含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稳岗增收,巩固人社脱贫攻坚成果,近日,福建省人社厅出台强化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帮扶六条措施。
强化监测预警,稳定务工规模。持续做好脱贫人口就业状况实名制跟踪监测,将防返贫监测对象、易地搬迁脱贫人口、公益性岗位退出人员、企业离职离岗脱贫人口中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人员纳入重点监测范围,提供针对性就业帮扶,全力稳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
强化就业援助,降低返贫风险。推广脱贫人口“就业一键帮”平台,建立“2473”就业帮扶响应机制,对新增有就业意愿、培训意愿脱贫劳动力,在24小时内对接了解具体就业、培训需求,7个工作日内提供首轮“131”就业服务(1次职业指导、3个岗位信息、1个培训项目),3个月内帮助达成就业、培训目标。建立结对挂钩帮扶机制,确保有就业意愿未就业、有培训意愿未培训脱贫劳动力动态清零。对通过市场渠道确实难以实现就业的,开发公益性岗位予以兜底安置,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就业,严守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强化稳岗帮扶,提升就业质量。发挥输入地稳岗就业帮扶责任,向省内跨区域流动脱贫人口提供同等就业服务。加强地方劳务品牌培树,提高劳务输出规模及输出质量。加强多渠道信息数据比对,对符合条件脱贫人口及吸纳脱贫人口就业的用人单位,主动兑现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宣传引导更多脱贫劳动力在企业稳定就业并参保,助力提升工资性收入水平。
强化技能培训,提升竞岗能力。建立并推行“揭榜挂帅”工作机制,实施重点群体适岗培训行动计划、脱贫人口“1+N”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探索建立脱贫人口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畅通脱贫人口技能成长路径,提升脱贫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参培率、持证率,推动脱贫人口想就业、敢就业、能就业。
强化跟踪调度,保障有序推进。围绕脱贫人口务工规模完成情况、政策落实情况、服务培训开展情况等,继续实施“常态化调度、月定期通报”机制,确保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帮扶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强化典型培树,营造良好氛围。总结推广脱贫人口就业帮扶好经验好方法,广泛挖掘脱贫人口就业致富典型案例,充分运用线上线下全媒体平台进行宣传,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
来源:福建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2
上海:3月1日起施行《上海市就业促进条例》
上海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日前表决通过《上海市就业促进条例》,将于3月1日起施行。
《条例》涵盖就业政策、创业扶持、公平就业、就业服务与管理、职业教育和培训、就业援助和重点群体就业、灵活就业等多方面内容,既总结固化《上海市促进就业若干规定》施行以来上海探索形成的许多创新性、前瞻性就业工作经验和成绩,又积极回应了上海就业形势和就业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是全面形成促进就业工作合力。《条例》实施后,上海将依托市、区就业工作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目标责任制,将促进就业工作成效作为各级政府年度绩效考核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同时,进一步发挥市场作用,鼓励用人单位增加就业岗位,鼓励社会力量支持创新创业,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专业化就业服务,鼓励各类院校、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建立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条例》的实施还将进一步引导全社会树立积极的就业观、择业观,明确劳动者、用人单位、社会组织、家庭、学校、媒体等社会各方的促进就业责任义务。
二是全面提升就业质量。《条例》实施后,上海将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贯彻落实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就业创业服务水平,提升信息化、智能化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完善创业扶持措施,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和创业培训体系。同时,还将促进重点群体实现更充分就业,对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进一步提供精细化就业援助,对青年和高校毕业生进一步激发就业意愿、提升就业能力、拓宽职业发展空间。
三是着力拓宽就业渠道。《条例》将引领上海进一步促进人力资源社会性流动,不断增强人口政策、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的协同性,面向常住人口建立统一的就业服务、创业扶持、技能提升体系,为上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足够、合格的人力资源。上海还将积极拓展就业空间,鼓励规范灵活就业和新业态发展,进一步加大灵活就业人员扶持政策、就业服务、零工市场建设、社会保险、职业伤害保障等方面支持力度。
四是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条例》实施后,上海将进一步健全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聚焦企业职工、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进一步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完善多元化评价方式,加快推行新“八级”职业技能等级(岗位)序列,深化技能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此外,上海还将积极营造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少年崇尚技能、学习技能、走上技能成才之路。
来源:上海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3
内蒙古包头:“流动仲裁庭”让劳动人事争议在家门口解决
“原以为得坐车5个多小时到包头市区的仲裁院进行庭审,没想到仲裁庭直接开到我们身边了。”近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一处工地上,随着包头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流动仲裁庭的庭审结束,一起涉及200余名农民工的工资集体争议得到顺利化解。
前不久,包头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的仲裁员得知其负责联系的某建筑企业有200余名农民工因工资发放与企业产生争议。“考虑到争议涉及人数较多,工地距离仲裁院较远,我们成立‘护民安薪’行动小组,启动‘流动仲裁庭进工地’机制。”包头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院长云晓燕介绍。
随后,行动小组辗转5个多小时,奔赴500公里以外、位于鄂托克旗的建筑工地,把仲裁庭搬到工地上,最终200多名农民工与企业现场达成调解协议。
庭审结束后,仲裁员针对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中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专门进行解读和宣传。“我们还向企业发出仲裁建议书,督促企业依法履行用工责任。”仲裁员姜文澜说。
近年来,包头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根据“放管服”改革要求,为民办实事、解难题,把“流动仲裁庭”开到当事人“家门口”,既方便了企业和劳动者就近、就地解决纠纷,又可以利用庭审观摩形式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增强劳动者的维权意识和法律常识,帮助用人单位依法规范用工行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了辖区内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张枨)
来源:人民日报
4
安徽:25项社保服务事项“就近办”
安徽通过社保业务“就近办”“打包办”“静默办”“掌上办”的方式,着力打造15分钟社保服务圈。目前,已与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徽商银行等7家银行签订社银合作协议,基本实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及社保卡管理等25项服务事项在合作银行落地。
开展“就近办”。以满足参保人员“就近办理”需求为出发点,充分利用银行网点分布广的优势推进便民服务,拓宽社保业务办理渠道,延伸服务链条。全省上线社银合作“就近办”服务的银行网点已有2400余家,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推进“打包办”。围绕“退休一件事”推动实现更多关联性强、办事需求量大的跨部门、跨层级服务事项办理,通过一件事一次办的方式,提高群众办事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实施“静默办”。在对接公安、司法、民政、卫健、交通、数据资源等部门数据基础上,积极拓展其他部门数据来源,形成“以静默认证为主、自助认证为辅、社会化管理服务为补充”的认证模式,通过数据比对来完成领取社会保险待遇资格认证工作,尽可能减少对退休人员的打扰。
拓展“掌上办”。通过“安徽人社”微信公众号、皖事通APP及政务服务平台等渠道,开通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跨制度转移、退休人员更换社保卡同步变更养老金发放账号、灵活就业人员退休申领养老金一键办理、退休人员遗属待遇线上申领等服务事项,参保人员足不出户即可办理。
安徽将继续拓展社银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扩大银行网点覆盖面和服务事项;进一步扩大部门间共享数据来源,将更多社保办事事项向智能设备端迁移,实现社保服务7×24小时“不打烊”。
来源:安徽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5
宁夏:不断提升工伤政务服务水平
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人社部门持续深化“放管服”,精准谋划“三个一”,深入推进工伤政务服务“一件事”改革,推动工伤政务服务实现提档增速。
坚持统筹谋划,科学布局“最先一公里”。聚焦政策端、信息端,建立起服务群众的全区统一政策标准和技术支撑体系,切实解决好“最先一公里”问题。在政策端,建立“五统一、一调剂”自治区级调剂金模式,先后完成率先整省推进工伤医疗费即时结算、全区范围内“同城化结算”、全区全面推开工伤政务服务“一件事”办理,出台并实施一系列工伤保险配套政策,有效提升工伤保险的治理效能,推动工伤保险高质量发展。在信息端,建成“底层互通、一体协同、服务多元、精准智能”人社一体化系统,覆盖人社领域200多个政务服务事项,规范政务服务事项流程,统一名称、办事依据、申请材料等,实现人社服务电子化、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为群众提供“一站式”“一体化”服务,全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先一公里”。
坚持分步推进,逐步打通“最后一公里”。按照“科学规划、分步推进、全部解决”原则,全面“扫描”所有服务事项,切实提升工伤政务服务质效。一是聚焦最迫切解难题。紧盯工伤患者反映垫资压力大、报销时限长等问题,建成以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就医结算、财政请款、工伤医疗智能监控及社保卡综合应用的“一体化”工伤医疗费即时结算服务体系,工伤职工仅需持社会保障卡即可即时申请工伤保险待遇。二是解决最关心办实事。印发工伤保险医疗服务和就医管理办法,统一规范全区工伤医疗协议管理和就医管理,确定协议医疗机构全区互认。简化就医程序,取消转外就医审批手续,推进资金清算一体化,采取“就医地结算、参保地清算”,开展跨市、县异地就医医疗费审核清算,工伤职工持社会保障卡即可实现区内就医即时结算。三是谋划最需要优服务。加快实施“人社服务快办行动”,围绕工伤等社保政务服务“一件事”,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最新信息技术,实现数据代替群众跑路,提高工伤政务服务的精准性、可及性。
坚持精准高效,优化设计“工伤一件事”。坚持“五办并举”,力促工伤政务服务“一件事”办理。整合事项“集约办”,实现“一次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次办结”,将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工伤待遇申领三项业务所涉事项整合成“一件事”办理。精简材料“高效办”,对所需证明材料进行“去重”,纳入宁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一体化系统共享。综合窗口“打通办”,建立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待遇申领“综窗办理”模式,实行一窗受理。压缩时间“提速办”,重新梳理经办流程,优化办理路径,确保认定、鉴定程序结束后即时启动工伤待遇核定及支付工作。告知承诺“简便办”,对申请供养亲属抚恤金待遇人员,不需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只需按规定作出承诺即可。同时,聚焦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打通工伤政务“一件事”办理工作难点、堵点,建设完善一体化信息系统功能,编写业务办理标准化手册和“一件事”办理指南,在服务企业和群众上跑出“人社加速度”。
来源: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6
山东:启动2023年“国聘行动”
近日,山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6部门印发通知,部署开展2023年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促就业“国聘行动”。今年的“国聘行动”以“奋斗有我·国聘行动”为主题,面向2023届普通高校毕业生、2022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等重点群体,通过开展多渠道招聘宣讲、多场次专场招聘活动,开拓更多就业岗位,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
此次行动聚焦山东省重大发展战略实施及“十强产业”人才需求,充分征集全省知名央企国企岗位需求,组团式”招引人才。据悉,中国电信山东分公司将面向全省,发布包括网络组织技术支撑、数据业务技术支撑、云基础维护技术支撑、承载网络维护管理等在内的300余个职位,助力山东数字强省建设。中建集团、国家电投、中国移动等数十家央企国企将提供建筑、通信、航空航天、新能源、机械制造等重点领域的优质岗位,数量可观,岗位类型多样。
为提升人企匹配度,提高活动质效,此次“国聘行动”将分行业分类别举办专场招聘活动,其中包括上市公司专场、航空航天专场、高质量发展专场等,有针对性地解决各专业类别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此外,还将开展多渠道招聘宣讲,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职业发展建议,吸引更多地方国企、知名民营企业、社会组织机构积极参与,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多元化、多样性、应用型的岗位。
活动时间2月到6月。期间,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可登录国聘行动招聘平台、山东省国资委“才聚齐鲁 成就未来”招聘专栏(http://gzw.shandong.gov.cn)、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http://www.sdgxbys.cn)、山东省教育厅高校毕业生就业网(http://gxjy.sdei.edu.cn)等线上平台查询、发布岗位信息,并获取政策解答、简历投递、网上初选、远程面试、网上签约等服务。
来源:山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
人力资源杂志
分享更多业内资讯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