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河南省东北端,地处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汇处的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积淀出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是“字圣”仓颉的故里。
(相关资料图)
在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仓颉造字”是最早关于造字的传说。汉字是中华文明的基石。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汉字让信息得以传之异地、流之长久,帮助人们战胜时间、空间的禁锢,使中华文明代代延续。
仓颉,原姓侯冈,名颉,俗称仓颉先师。《说文解字》《世本》《淮南子》皆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左史官,见鸟兽的足迹受启发,分类别异,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为“造字圣人”。
仓颉死后,人们把他安葬在生他养他的昌意城中,即古人所说的仓夫子“生于斯,葬于斯”,这就是今天位于河南省南乐县西北部的仓颉陵。
造书台,也叫造字台,相传为仓颉造字时的遗址。台上有古汉亭,也叫做仓亭,史书中所记载的曹操与袁绍军大战于仓亭,即在这里。
亭内有“灵龟负书碑”,刻有仓颉初创的二十八个字及其释文,揭示仓颉造字泄天地造化之密,所以,仓亭也称“启密亭”。
在仓颉文化博物馆,无论是仓颉的画像,还是记载着各类趣事的碑刻,都是文化传承的脉动,从文字产生的那一刻,文化便有了载体,只要有汉字的地方,便有中国文化,五千年来,生生不息。
策划:李政葳 丁艳
撰文/制作:刘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