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热讯 > 正文

用生命书写两国友谊,梅庚年:长眠非洲的中国“白求恩”

60年间,一代又一代中国白衣天使奔赴非洲,用智慧、汗水甚至是生命,架起中非友谊桥梁。在埃塞俄比亚季马市郊外一个小山村,中国首批援助埃塞俄比亚医疗队队长、心血管专家梅庚年就长眠在这里。

1975年8月,梅庚年在考察疫区时因公殉职,尽管梅庚年大夫已经离开我们,但中埃人民的情谊仍在延续,援外医疗队的精神也在代代传承。

7月30日,由中国援埃塞俄比亚第24批医疗队组织的义诊,在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东方工业园举行。听说有中国医疗队,住在附近的居民塔斯法·巴撒贝尔一大早就赶过来了。


【资料图】

埃塞俄比亚患者 塔斯法·巴撒贝尔:中国医疗队的医生水平最高,服务最热情,我爷爷在40多年前,就是被中国医疗队的医生治好的,我非常信赖他们。

中国医疗队在埃塞的首次义诊就是梅庚年先生发起,并一直延续到今天。虽然48年过去了,但作为和梅庚年医生同批援助的医疗队队员孙蓉燕,仍然清楚记得梅队长安排的一次特殊义诊。

中国援埃塞俄比亚第一批医疗队队员 孙蓉燕:队长也跟我们讲了,第二天要去接触麻风病人,我们应该怎么对待他们,不要歧视他们,还给他们免费发了药,患者都在喊CHINA(中国),声调都是高八度。我们虽然很辛苦,但从心里也感觉到非常高兴。

就这样,医疗队在梅庚年队长的带领下,每个月至少开展一次义诊,在季马的各个地方,都留下了中国医疗队的身影。而作为外科大夫的梅庚年,对于手术更是精益求精。

中国援埃塞俄比亚第一批医疗队队员 孙蓉燕: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甲状腺手术。甲状腺手术就怕喉返神经,所以他剥离起来非常细致。我看着手术台上,他身上都出汗了,这个认真的态度让我印象特别深。

正是凭借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中国医疗队到达埃塞俄比亚之后不久就迅速打开了局面。梅庚年用他高超的医术,为无数的患者解除了病痛,被当地人称为“中国的白求恩”。1975年8月,埃塞俄比亚偏远山区的加木戈法省发生旱灾,中国政府决定派一支由7人组成的医疗队前往援助,梅庚年第一个报了名,但在考察完疫区返回时因公殉职。

中国援埃塞俄比亚第一批医疗队队员 孙蓉燕:考察了以后,得给他们安排好,他们来了以后马上可以投入工作,他是这种想法。路况很差,后来翻车了,油箱刚好给他压着了,是在回来的路上,就要回来的路上。

虽然梅庚年大夫已经离开48年了,但中埃人民的情谊还在延续,作为国内首批承担中非“对口医院”项目建设的10家医疗机构之一,2016年,河南省人民医院与埃塞俄比亚提露内丝—北京医院正式签约,援建中国创伤治疗中心和中国妇幼健康中心。

埃塞俄比亚提露内丝—北京医院首席执行官 艾沙图·塔德勒:从捐赠医疗设备到给予技术支持,从指导埃塞医生进行高难度的复杂手术,到为我们的医疗队伍争取去中国交流学习的机会。中国援埃塞医疗队的表现非常优异,我们特别荣幸能与中国医疗队一起工作,我们的合作成果丰硕。

距离埃塞俄比亚8千多公里的河南安阳,是梅庚年出国前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在梅庚年牺牲后,当地建起了梅庚年纪念馆,而梅庚年的儿子也继承父亲的遗志,走上了从医之路。

梅庚年的儿子 梅学谦:后来我也申请到埃塞俄比亚去,为了继承父亲的遗志,为了中非友谊,也想完成自己的一个心愿,亲自到他的墓地祭奠他。在我的工作中也是秉承他的精神,一心一意为病人。

作为梅庚年的家乡,按照国家部署,河南省继续承担起援助埃塞俄比亚医疗队的工作,截至目前,共派出援外医疗队26批407人。一代又一代的医疗队员不畏艰苦,发扬梅庚年的精神,共诊治受援国群众200多万人次,开展各类手术4万余次,培养当地医务人员4000余名,开展新技术、新项目600多项。

中国驻埃塞俄比亚使馆首席馆员 公使衔参赞 申钦民:梅庚年同志帮助中国人民与埃塞俄比亚人民建立深厚的情感纽带,为中埃两国友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所具有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的人格,尤其是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指引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作者 杨阳 李斌 孔冰冰

编辑 实习编辑 赵司尧

关键词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