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热讯 > 正文

环球微资讯!岂惟粉壁墨色新——观“2022中国壁画作品展览”

生命之歌 周涛


(资料图片)

壮乡诗话 李岩、韩惠

风·雅——乐·颂 谢荪、陈俊、黄利、黄江

书山有路 武定宇、马瑞

逍遥游·鲲鹏志 苏晓旺

四时得节 万物生长 程安营、张晓振、张国轩、薛韶泽、孔祥楠

姹紫嫣红 程犁

【艺境观象】

5月的春城,天朗气清。从落地昆明长水机场直至城市的中心,人们都能看到巨大的LED屏幕上滚动播放着中国新时期经典壁画作品和“2022中国壁画作品展览”的内容。这种崭新的传播模式使展览冲破了美术馆的藩篱,走向大众,走进当代城市生活,为拓展公众的审美视野,提高国民的艺术素养和精神境界,塑造城市文化形象作出了积极的尝试。

自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术委员会于1985年10月在北京成立之日起,几代壁画人一直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在五年一届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壁画作品展之外,另设一个与之相呼应、专注进行壁画本体语言研究的届展。第四届壁画艺委会成立后积极筹备,终于在近日迎来了“2022中国壁画作品展览”,这也成为壁画艺委会成立近40年来首次举办的届展,在2024年“第十四届全国美展”拉开大幕前,可被看作是对挖掘壁画创作人才和培育壁画作品的一次拉练和预演。

追问内涵与边界

壁画家常常被问:究竟什么是壁画?是不是只有上墙的画才是壁画?问题看似简单,却也让人为难,许多专业人士也很难清晰界定。但这又是一个涉及壁画核心内涵的问题。

壁画,是因建筑环境需要而绘画或以多种材料制作于建筑空间界面的大型平面及准平面艺术。它是兼具环境艺术的公共性、创作思想与方法的多元性、美术与建筑两个学科的跨界性、材料与技法的高度包容性的综合性艺术。壁画所具有的建筑属性、宏大尺幅,其运用材料工艺的多样性、与建筑共存的长久性以及公益性与时代性等特点,使它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与艺术感染力,也因此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壁画依附于建筑而存在,建筑也因壁画而使其自身的文化价值得以彰显。应该说,建筑与壁画是血脉相连的。历史上两者相得益彰、相互成就的例子比比皆是。令人担忧的是,由于近年来建筑界对极简风格的推崇,一些人简单地以材料自身的物质美感在壁画作品中的发挥为追求,随着材料领域的不断开辟与扩张,形成了当代壁画对材料过分依赖的倾向,反而削弱了壁画作为一种艺术门类应有的锐气和力度,使其失去了公共教化与文化传播的功能,也丧失了那种切入现实生活的直接性以及与社会大众互动的亲和力。加之一些非正当商业运作手段的介入,让壁画上墙的情况变得愈加复杂化,许多创作者的优秀作品无墙可上,年轻作者的作品上墙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

鉴于此,以引领学术为己任的壁画艺委会主办的届展,并不强调参展作品必须是已经上墙的,而是注重其建筑属性,即作品应是针对某一特定建筑或空间而创作,满足壁画的几项基本要求即可。绕开上墙与否等非艺术因素,吸引更多青年人才加入壁画创作队伍中来,让这项美术中的“重工业”拥有更多新鲜的血液,这是我们的初衷,也是壁画未来发展的希望。

高扬创新的风帆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让一门艺术持续健康地发展。新时代的壁画创作要想在原有基础上再出发,没有捷径,唯有依靠壁画家们在创作实践中努力寻求突破与超越。

从本次参展的191件作品来看,一个鲜明的特点是涌现出一大批新生创作力量,创作出一批摒弃程式化表达,语言清新独特、各具面貌的作品。

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既有绘制型壁画《百鸟朝凤》《瞬息·万象》,也有以各种现代媒材制作完成的《书山有路》《金色丝路》《凤翔舜和》《风·雅——乐·颂》,还有对中国传统材料进行创造性转化的《新时代·青山绿水》《予贡》等。作品题材既有关注日常生活的《一屋·二人·三餐·四季》,也有将视野投放至宇宙自然与人类关系的《逍遥游·鲲鹏志》,既有讴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美敦煌》《妙音花雨》,也有展现民族风情的《壮乡诗话》《生命之歌》,当然也不乏对新时代伟大成就的关注与礼赞,如《礼赞新时代》《逐月》等。

这些作品体现出青年壁画家所具备的良好造型能力,以及他们从各自擅长的角度形成的不同的主题阐释方式。其艺术创作所呈现的构图组织、造型方式和材料语言均展现出与以往不同的面貌。

以人才促振兴

青年壁画家往往不满足于现有的成果与范式,不拘泥于现有的成规和定法,他们渴望在壁画创作中探索全新的艺术表现手段,追求全新的艺术语言。面对青年创作者的大胆尝试,在鼓励的同时也要注重引导,不能为新而新,浅尝辄止。壁画创作不能只停留在画稿描绘和材料制作层面,更要深入研究图像背后的文化背景和生活背景。要培养青年创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敏感,强调壁画创作与时代发展的同频共振,作品要合乎时代潮流、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壁画家不是图解主题的宣传人员,须用艺术创作反映时代和生活,从而反作用于生活。

近年来,壁画界已经深刻地意识到必须面向未来,增强自身的造血能力。而新鲜血液的注入,主要依靠高等美术教育中的壁画学科。由于壁画专业具有学科交叉等特点,加之壁画创作边界的不断拓展,其教学难度较大。高素质的壁画创作人才要同时拥有大型壁画创作的组织能力、主题把握与挖掘能力以及壁画图式语言和材料语言的转换能力。对壁画教育和青年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是壁画艺委会一直以来的坚持。“当下·未来——2023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美术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于本次展览期间举办。来自国内21所高等艺术院校的教师代表以及各研究机构和艺术机构代表百余人,围绕“高等艺术院校壁画发展路径”“多元共存——壁画教学实践与创作的转化”以及“和合共生——现代壁画教学设计及成果应用”三个方面展开了学术交流,积极推动高校壁画教学的发展。我们深知,这是关系到培养高素质壁画创作人才梯队的关键,是壁画振兴的基础工作。

回望中国壁画复兴运动的起始,44年前,北京首都机场壁画群的落成,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其作用甚至辐射到整个文艺界乃至社会大众,壁画家们展开了一场具有历史价值的公众艺术普及活动。此后40余年,中国壁画的繁荣发展均离不开这一原点。在北京首都机场壁画群中,极为引人注目的作品《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小鸟天堂》等都和云南这片土地有着紧密的关联,这里也曾孕育出影响中国美术发展变革的诸多画派、人物与作品。首次届展选择在昆明举办,便是期待以此为新的起点,重续中国壁画复兴运动前辈的创造精神,以挺立潮头的姿态,锐意探索新时代壁画艺术复兴和发展的未来之路。

(作者:齐喆,系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委会秘书长、广州美术学院教授)(齐喆)

关键词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