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5周年,也恰逢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安徽“轮值年”,“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等殷殷嘱托时刻回响耳畔。
作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上进生”,近年来合肥“奔跑提速”,吸引着诸多科技企业沿着G60科创走廊“走进”合肥,让更多创新力量在广阔的创新磁场上尽情奔跑。
创业多年回到合肥
(资料图片)
这里是事业再跨台阶的“跳板”
最近,户磊变得特别忙碌,在合肥的时间也越来越久——原先在合肥成立的分公司,如今业务版图不断扩大,公司总部也计划近期迁到合肥。
户磊是的卢深视的董事长,作为一家主研三维机器视觉和人工智能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掌舵人,他需要不断为公司发展寻找更好的方向。“我曾在中科大求学,合肥可以说是我的第二故乡,这次我们筹备把总部迁到合肥,有一种回家了的感觉。”
15岁进入中科大少年班,学成后北上创业,小有成就后又南归发展,户磊的成长轨迹,与合肥的发展有着如出一辙的默契。
2015年,户磊成立的卢深视,并肩的创始人也都出身中科大。那年,这群年轻人想在全国最繁荣的地方干出一番事业,北京成为他们的第一选择。后在长三角区域的强磁吸力下,他们又在合肥、杭州等地设立分公司。
去年,的卢深视在首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与产业创新大赛上获得成长组二等奖。“聚焦长三角区域,我们收获了不少合作机会、人才资源和展现舞台,核心技术攻关也逐年取得突破。”
在的卢深视稳步前进的同时,合肥也逐年从长三角一体化的“旁听生”“插班生”变成“正式生”“上进生”。户磊一直关注着合肥的发展,这是他的求学地,也有望成为他事业再跨台阶的“跳板”。
卢磊说,的卢深视作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比起大面积的场地,他们更需要能够安心开发产品技术的环境,最好产业上下游的资源都聚集在自己身边。
而这些条件,合肥全都满足了。最直观的表现就是,的卢深视的合作伙伴寒武纪,就在合肥分公司的楼上。“我们有什么需要交流的,直接上楼就能解决。”
对卢磊而言,将发展重心移到合肥,无需再观望。“虽然我们准备将总部迁到这里,但其实公司的核心研发团队早就驻扎在合肥了。”
未来,基于合肥完善的人工智能产业链,的卢深视将深耕“云+端+芯”一体化战略,实现垂直整合及系统优化,提供可大规模普及的、交互距离内高精度的三维视觉感知产品及方案,产品形态涵盖Edge AI芯片、智能模组、通用产品和行业解决方案。
营造创新土壤
去年长三角产业合作园区落地项目超500亿元
吸引创新企业纷纷扎根的背后,是合肥厚植创新土壤的多年耕耘。仅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域,合肥现已有长三角产业合作园区8个,其中长三角省际产业合作园区2个。这些合作园区的打造,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园区就是一条产业链”的便利。
合肥市发改委长三角合作推进办公室主任牛倚林介绍,近年来,合肥面向长三角,不断推动产业链延伸配套、协同合作,取得明显成效。仅2022年,合肥市8个产业合作园区共落地项目155个,总投资545.25亿元。其中2个省际产业合作园区落地项目47个,落地项目投资253.52亿元;6个G60科创走廊落地项目148个,落地项目投资291.73亿元。在今年第一季度,更是有40个项目落地合肥的长三角产业合作园区,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3个,在谈项目117个。
“每个园区都有非常明晰的发展定位。”牛倚林告诉记者,为了发挥出产业集聚效应,每个园区都聚焦一条产业链。如包河经开区大力发展都市型科技园区,肥东经开区聚力发展新能源、光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G60物联网产业园着力打造“中国网谷”品牌,G60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国内一流生命健康产业研发和产业化基地等。
各园区围绕发展定位,逐步形成了优势明显、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比如包河经开区继续推进与上海嘉定区菊园新区合作,重点发展总部经济、智能网联汽车、数字经济等主导产业;肥东经开区与上海莘庄工业园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高端装备制造、食品深加工等支柱产业发展。”牛倚林说,合肥不仅在战略布局上实施“错位发展”,更是充分保障发展要素,促进长三角产业合作园区发展势头良好。
“每个园区所在的县区都相应出台了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升产业集聚度和招商竞争力。”
牛倚林举例,如包河区出台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瑶海区出台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肥西县出台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等。此外,各园区在项目审批、平台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对产业链融入长三角都给予了重点支持。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刘小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