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及其所创立的道家学派对我国乃至东方国家的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老子的思想深邃, 内容极其丰富,其中关于“有”和“无”的辩证论述,不仅道出了“道”的真正含义,也道出了人生的一种境界。
2、“老子”开篇一就说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秒;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第一章)。道到底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老子的道有两层含义:一作为形而上学的范围,道是不可说的,它超越了名言世界,超越了世间的一切。二是关于人生境界的,即人要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人生理想的无限意义。
3、老子是在“无”与“有”的对立统一中,揭示出道的两重性:其中的“无”,是指超越于现象的本体世界,它是不可见的;其中的“有”,是指现象界的一切,它既可以知又可感。这种“无”与“有”的对立,恰恰也是老子关于人生境界的写照:人要追求道的最高境界,这种人生极高境界是超越日常琐事,不为世间种种所拖累所限的,从人生理想是追求无限性的究竟意义来看,它是“无”(无限);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是有限性的动物,人即便是追求理想的无限性,这种无限性却终究要通过有限性的人生来加以实现。
4、对于老子哲学来说,重视无更甚于有。这是因为,作为人生境界来说,无法表达的是人生的一种极高远的境界,它是一种不为外物所累、超越了人生种种有限性束缚的极高明的境界。因此,老子强调“无”是“有“的根本,“有”是建立在“无”的基础之上,他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第四十章)无论人活在世上要有多少作为,这些作为仍然要以“无”为本,故“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七章)。
5、无相对于人生境界来说是如此重要,但无并非一无所有,而不是虚无。作为人生哲学来说,它其实是一种心境。这种心境或心态,老子用“致虚极,守静笃”(《老子》第十六章)来描述。具体来说,无就是保持平和、不执著于任何事物的一种内心状态。老子认为,人的心灵不能黏着固定于任何一个特定的方向上面。生命的纷驰、心理的情绪、意念的造作,都有特定的方向,黏着语这些地方,生命就固定化,显得黏滞了。因此,老子提倡“虚”与“静”,就是要给心灵以更大的自由。一旦执著于某事某物,生命就不自由了。从这种意义上说,无的反面就是执著于某物的“有”。老子它到执著于外部事物之“有”个人心带来的迷惘时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 猎令人心发狂。”(《老子》第十二章)来看,人要获得内心的满足,要确保生命的自由,首要的就是把握住这个“无”。正因为无比有更根本,又必须以无为支撑,所以老子才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3]
以上就是【老子 道,老子道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