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百亿补贴手机是翻新机吗?
京东上面的百亿补贴活动的手机不是翻新机,京东百亿补贴活动中出售的手机通常都是全新原装正品,并不是翻新的或者是二手的。根据京东平台的规则,京东平台上面是不允许出现假冒伪劣的问题商品的。
而且京东作为一家知名电商平台,非常注重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对于售卖的手机和其他商品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检验流程,保证消费者购买到的都是高质量的正品。京东上面的自营活动商品一般都是由京东直接采购的,和正常的自营商品并没有区别。
针对活动当中的第三方商家的商品,京东都会要求商家承诺为100%的正品,如果商家趁机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消费者可以直接向京东举报,京东会按照规则对商家作出惩罚,而且也会向消费者作出赔偿。消费者是可以放心购买的,相关的售后服务是比较完善的。
为什么用京东的人很少?
我们现在谈到国内电商平台,谈论次数最多的要数淘宝和拼多多了,而同样作为电商三巨头之一的京东好像存在感不强,到哪都不怎么被人谈及,境遇有点像之前刘强东蹭马云的热度,刘强大多次在采访中提及马云,而马云却很少提及刘强东,马云唯一一次提起还是调侃似的谈论,他说阿里的任务就是创造更多的京东,让刘强东显得十分尴尬,那么,为什么京东的存在感这么低呢?
第一,在电商客户群高度重合下,京东被顾客需要的程度不足。像我们如果需要网购的话,我想大部分人还是优先打开淘宝和拼多多的,服装类可以上淘宝,家电类可以上天猫,小物件可以上拼多多,而京东呢,能拿得出手的可能就是家电了,但是天猫的家电也很好啊,价格也实惠,干嘛要去京东买呢。现在的情况就是,消费下沉的整体态势下,电商购物的整体客单价都比较低,这个淘宝和拼多多就有优势了,有着物美价廉、小而美的优点,而京东因为其平台特点,就是京东自营店也单价甚高,大部分买家就是奔着价格低的原因才在电商平台购物的,你卖的比实体店还高,谁还上你那消费去。也许是京东方面已经感受到了这些问题,于是开始在其他方面发力力求寻找存在感,京东集团在2007年开始自建物流体系,2017年四月正式成立京东物流集团,知道2021年5月成功在港交所主板上市,京东物流的确给京东集团加分不少,体现在客户在京东购买的商品实现了次日达,成为京东商城那些非常看重到货时间的客户的首选。除了京东物流,京东体验店也是非常抢眼,也许是意识到了线上和淘宝拼多多的差距,京东频频在线下市场发力,截止到2022年11月份,京东之家和京东专卖店的线下门店数量已经突破了2000家,并且还在持续扩张,线下的发力也必将反哺线上,弥补线上竞争力不足的问题。京东的短板虽说正在通过其他方面补齐,但整体被需要的感觉还是没有淘宝拼多多那么强烈,因此还需要奋起直追。
第二,开店门槛过高,扩张增势不足,关注度不高。京东的开店门槛是所有电商平台中最高的,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开店成本问题。如果你需要申请一个京东旗舰店,那要准备的东西实在太多,像营业执照、开户许可证、商标注册证,税务表等,经过一系列的准备之后你还要经过对公账户验证开设京东钱包,如果中途对公有任何问题,店铺就没法正式上线,而且京东方面给出的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处理相关问题,如果超过一个月就必须重新申请,相当麻烦。而且申请下来之后,后续的服务费也是让广大商家朋友们望而却步。店铺类型不一样,花费也不一样,京东开店整体成本大概在5-35万元左右。京东开店担保金:2-30万(详细花费会根据门店和品类类定),京东开店平台服务费:1000元/月(京东扣除,耗费花费),京东开店京东抽成:3-10个点(京东是从成交额中扣去一些花费),保证金、服务费、扣点加在一块的花就是一笔庞大的开支了,这也不是一般的商家可以承受得起的,这也导致京东每年新增入驻商家并不多,要知道每个人都是有两个身份的,卖家同样也是买家身份,卖家认同平台加入平台经营,和平台是命运共同体,那他作为买家身份进行消费选择的时候还是会更倾向于开店的平台,比如你在拼多多淘宝开店,我相信你在这两个平台购物的频率也更多,同时也会推荐给亲朋好友,这也是平台客户群增多的附加原因。而京东,由于开店的少了,关注度不高,买家群体也不会多,关注度不够,这样就会在广告宣传中落下风。
第三,打上了硬性标签。京东是以电器起家的,在2012年8月15日,京东、苏宁、国美三大电商在全国打起了价格战,你看他们的参战对象就知道了,都是电器大佬,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京东都被打上了电器商的标签,如果买家需要买家电可能会想起京东,但是买其他品类呢,就不一定会想起他了,相比于淘宝的全品类,京东硬性的电器商标签可谓是减分不少,京东亟需纠正客户这一认知,而要改变这个局面,可以通过广告宣传语的方式让买家重新认识京东。